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英)肯·福莱特著 ; 胡允桓译
出 版 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十二世纪英国。一个贫困的建筑匠,一心只想建造一座美丽的大教堂。几经波折,他终于遇到了一个机会。但一座大教堂的建造过程是各方势力的角力:教会、贵族、王室、“巫女”……教堂的建造屡遭干涉。每一种声音都有可能成就他,也有可能毁灭他。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一个普通建筑匠的信念能否改变世界……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英)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著 ; 王烁,王同乐译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美)莎拉·班·布瑞斯纳(Sarah Ban Breathnach)著 ; 毛春晖,曹艺馨译
出 版 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为想 活出自我的女人写的,关于生活态度的书。亲爱的,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每天忙忙碌碌,生活如同一场满足他人需求与实现自己渴望的持久拉锯战,照顾家人、努力工作、联络朋友,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却越来越疲惫、沮丧、不自信,时不时还有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你不禁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哪里不对劲了?带着同样的困惑,本书作者莎拉·班·布瑞斯纳开启了一段内省的旅程。在这本书中,她仔细考察了自己的生活,毫无保留地对自己坦白,正视自己的想法、诉求和感受,渐渐将日常之事变成了发掘真实自我的通道,家务、服装、工作、家居布置等,皆因一点点创意和小改变而变得妙不可言。不知不觉间,她惊呼:“我成了一个快乐的女人!”本书包含366篇短文,一天一篇,引导当下忙碌的女性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慢下来,每天给自己一个亲近自我、满足灵魂最深的渴望的机会,找回平静、专注的自己,过上简单富足的生活。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美)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著 ; 邢世阳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1979 年,比利被判转往专收精神异常罪犯的“人间地狱”利玛医院。在那里,医师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阻碍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如何幸存?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时才能重获自由?一个护士哭着请求他吃东西……比利现在意识到……只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崩溃,那么就没有人能使自己崩溃了……他胃部肿胀,牙床一碰就流血,视线也开始模糊。当他把手从面前移开时,看到的只是手指在空气中划过的痕迹……比利拖着身体走到洗脸池旁,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脸色枯黄,凹陷的眼睛周围有两个深深的黑圈。他感到虚弱无力,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眼前开始发黑,他强撑着喝了一小口水。他觉得很奇怪,似乎有什么东西不见了。他聆听着,但周围一片寂静……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著 ; 王义国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深入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内核,探讨了生存这个更为直接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言,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赢得胜利在军事上更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最为不朽的著作之一”。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寻访了20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科涅夫、崔可夫、海因里希等盟军将领,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在冷战局势紧张时期,瑞恩不顾阻挠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不肯公开的档案,最终汇聚成这部用真相震撼世界的经典之作。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透过战争和政治层面的内核,瑞恩再次将笔端指向生存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日)森山大道著 ; 金晶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本书是日本摄影大师森山大道的摄影随笔集,带有浓烈的自传性质,收有其精选的68幅照片。作者用粗朴原始的黑白照片,用质朴、平静和深情的文字,记录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苍凉,其日本式的理解,彰显了日本人的文化理念和思考角度。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美)托尼·朱特著 ; 何静芝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本书是托尼·朱特罹患“渐冻人症”后口述的回忆录。在一个个无法动弹的寂静黑夜里,朱特以空间为线索搜索、整理了过往的记忆,筑成了一栋“记忆小屋”。他坦言,病中的写作基本上来自对记忆小屋的夜访。他有时关注小事,描写祖母的犹太料理、伦敦的绿线巴士、瑞士的小火车。有时放眼大千,论及西欧战后一代闹剧式的革命,时代的思想禁锢,以及自己对政治的观察与参与。这些文字在动人与锐利、私人性与公共性、具体发生的历史与身处其中的个体感受之间穿梭,追索的既是一个历史学家的人生历程,也是20世纪的复杂历史。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彭治国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从孩子身后轻轻流淌出来的小书。书中的父亲,一边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一边应付着儿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一边竭尽全力让儿子的心智得到自由的发展,一边对儿子所要面临的不安全因素忧心忡忡……全书文字克制而不煽情,但一位父亲因爱得过于浓烈而小心翼翼的心,往往让人潸然泪下、感动不已。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法)埃蒂安·克莱恩著 ; 龚蕾译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一连串由浅入深的问题,追溯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今)人们探索基本物质的历史。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出发,作者指引我们重新认识无处不在的辐射和神秘的四种基本作用力,同时以丰富的比喻帮助我们理解粒子物理学当前正在探索的问题。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美)亚历山德拉·富勒(Alexandra Fuller)著 ; 豆浩亮译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亚历山德拉·富勒,家人和朋友都称她为波波,1969年在英格兰出生。之后跟着父母和姐姐一同移居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他们曾住在靠近莫桑比克的一个农场,经历了战争后又先后迁往马拉维和赞比亚。富勒出生前,她的哥哥因病夭折,在她九岁时,妹妹又因意外死亡。两个孩子的 离世对富勒的母亲塔博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酗酒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但这并没有妨碍她在农场努力工作。塔博教导富勒和凡妮莎要勇敢和自立,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观点,要全心全意地拥抱生活,同时她也培养了富勒对阅读的兴趣。本书中,富勒回忆了那段在非洲混乱却又美好的童年生活。通过那些时而滑稽可笑,时而悲伤不已的文字,她讲述了自己在童年所经历的战争,及一家人在非洲感受到的爱与痛。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印尼)埃卡·古尼阿弯(Eka Kurniawan)著 ; 吴亚敏译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这是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海滨小镇里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马吉欧,无论怎么看都与常人无异的少年,却声称自己体内住着一头白色的雌虎——这源于印度尼西亚古老的传说。生活的困苦与家人的背叛折磨着这个不幸的少年,彻底被激怒的他无法抑制住内心的冲动——或者如他所说,身体内的白虎一跃而出——咬死了自己心爱女孩的父亲。随着故事发展,这次暴力事件背后隐藏的令人心碎的真相才被一一揭开。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 刘习良, 笋季英译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公司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枯枝败叶》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成名作。故事发生在《百年孤独》的小镇马孔多。描述了马孔多镇一家祖孙三代在一个大夫死后为其收殓的半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折射出小镇被香蕉公司侵入后二十余年来的变迁。因其具有《百年孤独》雏形而被誉为“《百年孤独》序篇”,开启了马尔克斯日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英)杰弗里·霍松著 ; 潘建雷,王旭辉,向辉译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一部西方近现代社会理论的批判史,涵盖了从18世纪直至当前的英、法、德、美等国的社会理论。作者从学科和思想脉络的“史前史”入手,特别是卢梭、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讨论了社会理论的一些基本特征与假设。其主要特色在于,作者根据主要理论家的意图及其深处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来解释社会理论和知行历史。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美)兰迪·波许,杰弗里·扎斯洛著 ; 吴笑寒译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公司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兰迪·鲍许是一位热情、风趣且教学认真的大学教授,在46岁时被诊断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腺癌。2007年8月,医生说他的癌症已经转移,可能只剩下3-6个月生命。9月,兰迪教授应学校之邀发表了一场演讲,这场演讲让现场所有人笑声不断,也让不少人流下泪来。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至少已有一千万人上网观赏这场演讲的内容。这场幽默、充满启发性及智慧的演讲广获回响,之后,《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杰夫利·里斯洛探访了兰迪教授53次,写成了这本精彩丰富又让人动容的《最后的演讲》。兰迪教授所传达的讯息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他以诚恳、幽默的态度去分享他独特的经验。他谈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议题,包括克服障碍、实现儿时梦想、帮助别人实现梦想、把握每一个时刻…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美)凯特·阿歇尔著 ; 潘文捷译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公司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是一本科普图书,生动有趣地讲述城市是如何运转的。纽约这座繁华都市拥有极为密集的基础设施群。这里的每一天,二十八条地铁线要运送乘客四百五十万人次,足以绕地球三圈的地下电缆要满足市区堪比欧洲小国的用电量,供水系统要输送数百万吨净水,垃圾处理系统要将两万五千吨垃圾运出城外。如此巨大的工程量能平稳高效地达成,都仰赖于强大的基础设施。这座永不停歇的不夜城,是我们了解现代大城市运转原理的样本。城市规划专家凯特·阿歇尔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与精致的图画、详实的数据,带领我们探索现代都市背后的奥秘。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美)安东尼·马拉著 ; 施清真译
出 版 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回忆之书,由多个故事串联而成。全书在列宁格勒的地底隧道揭开序幕,在太阳系的边境谱下终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不成材的肖像画家受到苏联当局指派,删除官方照片和艺术作品之中的异议份子,而头一个对象就是他的弟弟。于是,他做出了“将自己弟弟的脸孔画入每一幅经他审查的图片中”的决定,其后的数十年,因为这一决定引出了无数串联的故事。一幅名为“午后空旷的牧野”的油画和一位肖像画家,一位传奇芭蕾女伶和她的曾孙女,一位失明的文物修护师,一位金盆洗手的帮派份子,一位在因地雷爆炸痛失妻儿的鳏夫,还有一位在战争中葬身在画中同一片牧野上的士兵……有多少人的生命,会因为一幅画而改变?在破碎而悲怆的生命最后一刻,要怎么说,我们曾经拥有过一切。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爱尔兰)谢默斯·希尼(Finders Keepers)著 ; 黄灿然译
出 版 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希尼三十年文选》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已出版文论集《专心思考》《舌头的管辖》《诗歌的纠正》和《写作的地点》中的精华文章,以及此前从未正式出版过的经典作品,包括一些正式的文学演讲、对爱尔兰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极具启发性的文学评论,是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为爱尔兰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及著名的诗学专家,希尼在这里对众多欧美现当代杰出诗人作了非常深入透彻的分析。他们是叶芝、彭斯、华兹华斯、菲利普·拉金、伊丽莎白·毕晓普、奥登、米沃什、布罗茨基等等。无论是自传性的、主题性的,还是批评性的文章,希尼这样描述:"这些文章结集在这里,都是为了寻找答案,以解决这些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一个诗人应如何适当地生活和写作?他与他自己的声音、他的地方、他的文学传承和他的当代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英)夏洛特·斯莱(Charlotte Sleigh)著 ; 王岑卉译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我们在孩提时代第一次见到世间各种动物,不是通过遥远的丛林旅行或危险的登山之旅,而是在某间书房的地板上,某本书的书页之间。本书精选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大英图书馆五百多年来的博物志插图集,殿堂级的科学家斯莱一路追踪各种珍稀动物画作,从毛毛虫到螃蟹,从长尾叶猴到儒艮,从竹节虫到古英国猪,从极乐鸟弯曲飘逸的尾羽到鹗鹦鹉柠檬绿的双翼,从龟壳上不规则的纹理到想象出来的独角兽、美人鱼和恐龙的模样。 在这部令人惊叹的作品中,科学史学家夏洛特·斯莱用终极的纸上动物园——大英图书馆的藏品——为艺术与科学的历史性握手提供了绝佳例证。书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手稿、印刷品、画作、珍本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插图,让我们跟蝴蝶、甲虫、蜘蛛、贝壳、鱼类乃至珊瑚面对面。这正是永垂不朽的纸上动物园。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宋)赵佶等著 ; 日月洲注
出 版 社: 九州出版社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本书是《香乘》注释版、《茶经》注释解读版的续篇,通过宋代两部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茶书经典--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结合当下品茶生活,从饮茶文化、制茶工艺、茶人趣事、茶器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集知识、文化、故事、体验于一体。
分类: 中文
责 任 者: (美)沙希利·浦洛基(S. M. Plokhy)著 ; 林添贵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馆藏检索:点击检索馆藏
内容简介:本书要为雅尔塔会议正名。作者梳理苏联解密档案、各国政府文件、与会者回忆录和未发表日记,生动重现了这场争议极大、影响深远的会议。他重建当时的情势,从会议参与者的选择、计算、利益、理念出发,证明雅尔塔虽是通往分裂、危险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却绝非冷战的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