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公共图书馆的力量”学术会议暨中部六省公共图书馆联盟培训在长沙举行,会议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中部六省图书馆界代表,共同探索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学科改革发展的创新路径。
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专题交流、会议总结四个环节。当天上午,湖南图书馆馆长贺美华主持会议开幕式,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向才平、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刘小琴先后致辞,指出湖南作为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变革的思想策源地之一,曾以“衡阳调研”推动全国性制度创新,呼吁与会专家同仁共同探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主旨报告环节,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大学研究基地主任李国新对“衡阳调研”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梳理,认为它催生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部署与创新实践,成为现代图书馆理念广泛传播的直接契机和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起点。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范并思以《新时代图书馆的使命变迁》为题,提出面对数字化环境带来的挑战,应坚守“向阅读而行”的初心,通过有边界的服务创新和全民阅读推广体系构建,践行新时代使命。
湖南图书馆副馆长王旭明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的图书馆力量,对2000年后的湖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进行了回顾,认为其以空间、资源、服务和人才建设为核心,形成了注重内涵、扎根区域的特色。未来需通过治理优化、服务创新、技术赋能和人才培养,共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下午的专题交流环节围绕“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图书馆学科与事业发展改革与创新”主题展开,浙江图书馆原馆长褚树青、中国图书馆学会原秘书长汤更生、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原院长张勇、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广钦、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刘炜等专家学者,通过对“AI时代图书馆的坚守与创新”“多元融合下的持续服务创新”“数智赋能图书馆学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此次活动由湖南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学会举办,会议汇聚了学界和业界的智慧力量,通过事业发展与学科建设双向赋能,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实践路径与使命担当,为探索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对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王丽姣、邓菁岚、张钰梅)
在济南市图书馆,踏上家书和珍邮里的传奇之旅
来源:大众日报
日前,济南市图书馆联合济南邮政、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在中心馆共同举办“阅读时光:家书和珍邮里的传奇之旅”主题研学活动。整场活动以“红色书信+珍邮展览+书写实践”为主线,通过百年邮政历史、经典家书品读、手写互动与集章体验,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家庭带来一场贯穿古今、融合情感与文化的沉浸式课堂。
活动开场,观众跟随专业讲师马乐走进“重温历史,邮载初心”主题展区,透过百年邮政发展历程、山东战邮精神、革命前辈亲笔书信以及“建党伟业”“人民卫士”等四十框珍邮展品,触摸历史脉络、感知时代精神。一纸信、一枚票,成为无声却有力的历史见证。
随后进行的核心课程《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借助多媒体手段,系统梳理家书自古代起源至当代演变的文明轨迹,对比古今传递方式变迁,讲述古代驿站和驿使的趣事,详解传统书信礼仪,并重点品读“中国第一封家书”以及黄继光、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的家书原作。课程不仅知识密集,更充满情感冲击,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家书抵万金”背后的文化重量与人性光芒。
在互动书写环节,马乐首先为学员们细致讲解了传统书信的基本格式。一封完整的家书应当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每一个部分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礼数。他以“亲爱的爸爸妈妈”、“尊敬的爷爷”等为例,示范如何通过称谓传递亲切与尊敬;正文要真诚流畅,结尾常伴以祝福,署名和日期则为这封手写信烙上独一无二的印记。
济南邮政还特别准备了二十四节气专属纪念章和红色珍邮展限定印章,吸引了大量读者踊跃参与。大家手持集章本排起长队,热情高涨,互相展示盖满印章的页面。方寸之间,不仅留下文化的印记,更收藏了这一次难忘夏日午后里的感动与收获。(田可新、李昕玮)